杜杲
杜杲出身官宦之家,其父杜颖,官至江西提点刑狱。杜杲因父亲的关系被安排在海门盐场供职,未上任即被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召去代理闽尉,之后又被江、淮制置使李珏聘为幕僚。嘉定十二年(1219年),金兵围攻滁州(今安徽兴滁县),他带兵救援。在激战中,他面部被射中二箭,不但没有下战场,而且方寸不乱,沉着指挥战斗,极大地激励了士气,打退了金兵的进攻。金兵久攻不下只好退兵。此役,显示了他出众的军事才干,调任江山县丞。淮西制置使曾式中担任庐州(今安徽合肥市)节度推官时,当地发生兵变,杜杲单骑前往平息了叛乱。其时,驻在榆林埠(今陕西榆林)的数万金兵请降,有人建议在金兵投降后杀之,夺取辎重。杜杲认为:“杀降不仁,夺货不义,纳之则有后患”,主张对金兵进行教育,后悉数遣散。端平元年(1234年),金为宋、蒙所灭。朝廷要收复金人所占据的“三京”(今开封、洛阳、商丘),派庐州守全子才和大将赵葵、赵范将出征。杜杲任淮西转运判官,他认为“江淮灾荒连年,移南实北,腹心之地反为可虑了”,上奏朝廷极力反出师河洛。

杜杲(1173—1248)字子昕,邵武县(今属福建)人,南宋抗元名将。

杜杲出身官宦之家,荫补入仕。宋宁宗嘉定十二年(1219),金军攻打滁州(今安徽滁县)等地,杜杲时任江淮置司幕僚,率军前往救援,州城得以保全。

宋理宗绍定时,杜杲历任濠州(今安徽凤阳)通判、知州等,为江淮制置大使赵善湘献策,断盱眙军(今属江苏)浮桥,迫使金枢密副使纳合买住以盱眙军等地降宋。端平元年(1234),金亡,杜杲任安丰军(今安徽寿县)知军,迁淮西转运判官,上奏反对出师河洛,虚内事外

端平三年至嘉熙元年(1237),时杜杲再任安丰知军,蒙古宗王口温不花所部攻城,杜杲率军民固守,在余 等军的支援下,击败蒙古军。迁庐州(今安徽合肥)知州,升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判官。二年,蒙古大将察罕率军猛攻庐州,杜杲率军民英勇抵抗,待敌军攻势衰竭,乘胜出击,追奔数十里而还(参见庐州之战),以功升兵部侍郎,淮西制置使兼转运副使。安丰军和庐州两战,为宋元战争初期的著名战役,是城市保卫战的成功范例,蒙古军在此两战中伤亡甚重。淳 二年(1242),杜杲任建康(今江苏南京)知府、沿江制置使,兼节制和州(今安徽和县)、无为军(今安徽无为)、安庆府(今安徽安庆),于真州(今江苏仪征)击退来犯之蒙古军。六年,请老致仕。八年,病卒。

人物生平

杜杲出身官宦之家,其父杜颖,官至江西提点刑狱。杜杲因父亲的关系被安排在海门盐场供职,未上任即被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召去代理闽尉,之后又被江、淮制置使李珏聘为幕僚。

嘉定十二年(1219年),金兵围攻滁州(今安徽兴滁县),他带兵救援。在激战中,他面部被射中二箭,不但没有下战场,而且方寸不乱,沉着指挥战斗,极大地激励了士气,打退了金兵的进攻。金兵久攻不下只好退兵。此役,显示了他出众的军事才干,调任江山县丞。淮西制置使曾式中担任庐州(今安徽合肥市)节度推官时,当地发生兵变,杜杲单骑前往平息了叛乱。其时,驻在榆林埠(今陕西榆林)的数万金兵请降,有人建议在金兵投降后杀之,夺取辎重。杜杲认为:杀降不仁,夺货不义,纳之则有后患,主张对金兵进行教育,后悉数遣散。

端平元年(1234年),金为宋、蒙所灭。朝廷要收复金人所占据的三京(今开封、洛阳、商丘),派庐州守全子才和大将赵葵赵范将出征。杜杲任淮西转运判官,他认为江淮灾荒连年,移南实北,腹心之地反为可虑了,上奏朝廷极力反出师河洛。

嘉熙元年(1237年),蒙古宗王口温不花部攻安丰,时杜杲知安丰军,他先把军民迁到淮城,命儿子杜庶押运银粮接应,设伏兵于城的四周。蒙古军扑了个空,杜杲即率军穷追猛打,大获全胜,蒙古军败退。蒙军又利用火炮攻城,把安丰城的城楼全部摧毁。杜杲一开始也是一坏即马上补上,后来杜杲发明了一种用木材搭构起来的移动木楼,因为很高,可以放到护城壕沟的旁边,上面开有箭窗可以射击,楼与楼之间用横木连接,可以如同城墙上一样的调动兵力,这种楼的坚固度是普通城楼的三倍,而且制作方便,杜杲一下子就做了几百个,布置成防线,哪个楼被蒙军击毁了就同位置换一个新楼上去,就如同一道移动城墙。

经过长时间的围攻,蒙军终于用石头在安丰的护城壕沟河上填出二十七道坝桥,可以直接攻击安丰城,但杜杲马上派宋兵攻夺并扼守住护城壕沟内侧的二十七个桥头。蒙军又组织了一批敢死勇士,身批十余层牛皮做的厚甲,连面部都罩住,向宋军发动冲击。杜杲又利用再严密的铠甲也不能完全遮住眼睛的特点,挑选了一批宋军中的神射手,使用一种特制的小箭,专门射击蒙军的眼睛,杀伤了许多蒙军中的敢死勇士。

随着蒙军攻城时间的拖长,各路宋军援军也接近安丰,池州都统制吕文德便是第一个率援军到达安丰城外的宋将。他用计一举突破蒙军包围圈,杀入安丰城中与杜杲会合。宋军士气大振,并且获知了外围宋军的部署和作战计划。

于是,在又一次蒙军借助风势进行火攻失败之后,杜杲招募敢死勇士向蒙军反攻,夺得一些蒙军填住护城壕沟河的坝桥,并在随后约定的时间里,安丰城里的杜杲军、吕文德军,与安丰城外的余玠军、赵东军、夏皋军等内外夹击蒙军,击退蒙军,并把蒙军的火炮、攻城器械等来不及撤走的器具全部摧毁,蒙军遭受严重打击,遗尸一万七千多具后仓皇撤退。安丰三个月的坚守,是宋军在两淮战场取得的又一个重大胜利。战后,杜杲升任淮西制置副使兼知庐州。

嘉熙二年(1238年)秋,也就是蒙军在安丰失败半年多之后,蒙古大帅察罕率蒙军再次大举进攻两淮,蒙军号称八十万大军,包围了庐州(今安徽合肥),意图攻破庐州,然后以巢湖为基地训练水军以渡过长江。

这一次蒙军作好了更加充分的准备,攻城的器械是数倍于当初进攻安丰时候的器械。然而,注定蒙古得不到好处的就是,杜杲因守安丰有功,升任淮西制置副使兼知庐州,制置副司就设在庐州。

如同半年多前安丰之战,蒙军与宋军都兵来将往地斗着攻守器械,蒙军为了阻止宋军增援,筑了一道六十里长的土墙将庐州围起来,但最终也给杜杲毁去,蒙军继续用炮攻击庐州,但是杜杲这次利用庐州城内充足的物资,再上次设计的木楼的基础上加设炮楼,与蒙军展开炮战。如此这般的攻守战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,蒙军知道无法攻下杜杲防守的庐州,只好撤围转而向东进兵。

然而,杜杲此时已经拥有了远胜于安丰之战时的兵力。他等蒙军撤走大半后,乘胜开城门袭击蒙军后军。宋将陆旺、李威率两百敢死将士直插蒙军后军,打败了蒙军。杜杲指挥其他宋军追杀了数十里才回军。又派吕文德、聂斌等率水军扼守淮水,使蒙军无法继续南下。此战之后,杜杲因功升淮西制置使。

第三年,蒙古军又大举进犯,杜杲趁其征途疲乏,命子杜庶及统制吕文德、聂斌监军,自外出击,连传捷报二十七次。朝廷得报惊喜,升杜杲为权刑部尚书,他恳辞。

淳祐元年(1241年),杜杲再三请辞,朝廷授予工部尚书,以直学士职退休。

淳祐二年(1242年),蒙古军大举南侵,杜杲应诏为官,任太平州(今安徽当涂)知州,不久提拔为华文阁学士、沿江制置使、知建康(今江苏南京)府,行官留守,节制安庆(今安徽安庆市)、和州(今安徽和县)、无为(今安徽无县)三郡。在真州(今江苏仪征)又大败蒙军。

淳祐八年(1248年),杜杲病故,享年七十五岁。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。

杜杲的评价

杜杲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,其父亲与祖父都在朝廷中为官,他后来也追随家族的脚步入朝为官。在他的官途中,一直在建功立业,为朝廷做出了许多贡献,人们对杜杲的评价普遍是“文武全才”,都认为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。

杜杲在为官期间是有名的抗蒙大将。杜杲任安丰守臣期间,蒙军发动了第一次侵宋战争。杜杲虽然是文官出身,但是却胆量过人,而且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,因此在盟军到达安丰时,杜杲与其子联合援军打得蒙军落花流水,伤亡惨重,最后不得不撤退。杜杲在这期间表现出的军事才能不仅震惊了蒙军,也使宋朝大为震撼,从此杜杲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一发不可收拾。

杜杲不仅有高超的军事指导才能,还有相当高的创造能力。在作战期间,杜杲设计出了许多武器,都是可以在对抗蒙军时用来给蒙军重创的。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杜杲的评价不可谓不属实。

杜杲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抗蒙上,是杜杲使宋军在屡次败于蒙军后成功反击,给蒙军以狠狠的打击,这在平定民心和振奋军心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,是杜杲使宋朝终于能扬眉吐气一次。人们对杜杲的评价的中肯使百姓对杜杲的崇拜达到了顶峰。杜杲在军事上表现出的骁勇善战,善于用兵,在文学上展现的才华使杜杲成为史上少有的文人军事家。